精密CNC加工 Chinesechinese EnglishEnglish
产品展示
4新闻中心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中心  -> 公司动态

详细介绍一下进口CNC车床加工操作流程是什么?


​进口CNC车床加工操作流程需严格遵循标准化规范,以确保加工精度和设备安全。以下是从准备到收尾的全流程解析:
​进口CNC车床加工
一、前期准备阶段
1. 技术文件与图纸确认
图纸解读:核对零件三维图、工艺卡,明确尺寸公差(如 ±0.01mm)、表面粗糙度(如 Ra1.6)、材料特性(如铝合金 6061-T6 的切削参数)。
程序审核:检查 NC 程序(G 代码 / M 代码)的正确性,确认刀具路径、转速、进给量等参数是否匹配工艺要求,可通过仿真软件(如 VERICUT)模拟加工过程。
2. 设备与工装准备
设备检查:
确认车床各轴(X/Z/C 轴)的定位精度(如激光干涉仪校准)、主轴转速稳定性(如 3000-10000rpm)。
检查冷却系统(切削液浓度 5%-8%)、润滑系统(导轨油液位)、排屑装置是否正常。
工装安装:
卡盘(如液压卡盘)装夹工件时需校准同轴度(≤0.005mm),尾座顶尖与主轴中心线的同轴度误差≤0.01mm。
刀具安装:使用对刀仪校准车刀、钻头、螺纹刀等刀具的刀补值,确保刀尖位置精度。
3. 材料与刀具准备
材料验收:核对工件毛坯尺寸、硬度(如 45# 钢调质后 HRC28-32),表面无裂纹、夹渣等缺陷。
刀具选型:
根据材料选择刀具材质:高速钢(HSS)用于低速加工,陶瓷刀具用于高硬度材料(如淬火钢),CBN 刀具用于铸铁。
刀具磨损标准:后刀面磨损量≤0.3mm 时需更换,避免影响加工精度。
二、加工操作核心流程
1. 程序输入与参数设置
通过 U 盘、网络传输或手动输入 NC 程序,在控制面板(如 FANUC、SIEMENS 系统)中设定工件坐标系(G54-G59)、刀具参数(T0101)、切削参数:
切削速度(V):铝合金约 150-300m/min,钢材约 80-150m/min。
进给量(F):粗加工 0.2-0.5mm/r,精加工 0.05-0.1mm/r。
背吃刀量(ap):粗加工 2-5mm,精加工 0.5-1mm。
2. 对刀与工件装夹
对刀操作:
X 轴对刀:用外圆车刀轻车工件外圆,测量直径后输入系统补偿;Z 轴对刀:车端面后设置 Z0 点。
螺纹加工时需校准螺纹刀的起始位置(螺距补偿)。
装夹要点:
工件悬伸长度不宜超过直径的 3 倍,避免振动;长轴类零件需用跟刀架支撑。
装夹后用百分表校准工件跳动量:外圆≤0.02mm,端面≤0.01mm。
3. 试切与首件检验
空运行测试:无工件状态下运行程序,检查刀具路径是否干涉。
首件加工:
低速试切(50% 转速),测量首件尺寸(如外圆直径、内孔深度),使用三坐标测量仪(CMM)或千分尺确认是否符合公差要求。
调整参数:若尺寸超差,通过刀补(如 X 轴 + 0.01mm)或修改程序参数修正。
4. 批量加工与过程监控
自动加工:启动循环启动按钮,实时观察:
切削状态:切屑颜色(铝合金为银白色,钢件为蓝色正常),异常时可能因切削液不足或转速过高。
设备报警:如过载报警(伺服电机电流过大)、超程报警(行程限位),需立即暂停检查。
过程检测:
每 5-10 件抽检一次,重点检查关键尺寸(如配合孔直径、螺纹中径),使用塞规、螺纹规等工具。
记录加工数据:如每件加工时间、刀具磨损情况,便于优化工艺。
三、加工后处理与收尾
1. 工件检测与验收
全尺寸检测:
尺寸精度:用千分尺(精度 0.001mm)测量外圆、内孔,卡尺测量长度。
形位公差:用百分表检测圆度(≤0.01mm)、圆柱度(≤0.02mm/100mm),垂直度(≤0.03mm)。
表面质量:目视检查无刀痕、毛刺,粗糙度仪检测 Ra 值是否达标。
2. 设备维护与清洁
停机步骤:先退刀,再停止主轴,最后切断电源。
清洁保养:
清除机床导轨、丝杠上的切屑,加注润滑油。
刀具拆卸后擦拭防锈,放回刀架或刀具柜。
检查卡盘爪、尾座等部件的磨损情况,必要时更换零件。
3. 数据记录与总结
填写加工日志:包括程序版本、刀具型号、加工数量、废品率、设备运行状态等。
问题分析:若出现废品(如尺寸超差),分析原因(如刀具磨损、程序错误)并制定改进措施。
四、安全操作规范
个人防护:穿戴防护眼镜、防滑手套,长发需束起,禁止佩戴首饰操作。
设备安全:
加工时关闭防护门,禁止手触旋转部件。
刀具安装时确保刀柄与主轴锥孔清洁,拧紧螺栓(扭矩符合说明书要求)。
紧急情况处理:遇异常声响或冒烟时,立即按下急停按钮,切断电源后上报维修。

[返回]   
qq客服在线客服